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这将是未来中继无人机军事应用新范式(上)

2025-05-09 10:00 作者: 徐炳林 林少鹏 洪哲科 来源: 光明军事 1 次阅读

在现代战争向多域联合作战演进的背景下,中继无人机凭借卫星通信技术构建的超视距信息链路,正成为战场态势感知与指挥控制的核心节点。随着卫星通信技术与无人机平台的深度融合,中继无人机作为空天信息网络的关键节点,正重构现代战争的情报链、指控链与火力链。这种集侦察监视、通信中继、战术支援于一体的新型装备,首先通过技术突破实现视距跨越,进而在多维战场完成从单一节点到体系枢纽的角色跃迁,最终指向智能化战争的未来图景。

技术赋能:从视距突破到空天组网

(一)卫星中继通信的分层架构

中继无人机的核心优势源于“地面指控中心﹣卫星中继﹣机载终端”三级通信链路的体系化构建。以“全球鹰”无人机为例,其特高频(UHF)低速卫星通信终端作为超视距备份链路,通过国际海事卫星的按需分配多址接入技术,实现1.2Kbps速率的遥控指令传输。这种架构本质是通过空间段(卫星)突破地球曲率限制,使无人机控制范围从战术级(数十公里)扩展至战略级(全球尺度)。具体传输流程呈现清晰的层级递进:地面站将控制指令经光纤传输至卫星通信枢纽,完成加密编码后通过L频段天线上行至同步轨道卫星,再由卫星转发至机载终端,最终驱动飞控系统执行任务。

(二)频谱资源的差异化应用

不同频段的卫星信号在中继无人机系统中形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UHF/L频段凭借绕射能力强、设备成熟度高的物理特性,成为低速测控信号的主要载体——“水手”侦察无人机即采用该频段实现稳定的遥测数据传输;而X/Ku/Ka频段的宽带资源则支撑高速情报传输,“全球鹰”的Ku频段抛物面天线可实现50Mbps速率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回传。“苍鹭”无人机的创新实践更体现频谱协同思维,其X频段平板天线与圆盘天线组合,在双轴稳定支架支持下实现128Kbps的多模通信,这种频段分工策略有效平衡了传输效率与抗干扰性能。

(三)抗干扰设计的体系化增强

针对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中继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呈现“物理层防护﹣协议层优化﹣系统层冗余”的三层防护体系。物理层通过天线布局优化(如机头透波整流罩设计)减少机身遮挡影响;协议层采用跳频扩频(FHSS)与纠错编码技术,将误码率严格控制。

赋能应用:从单一节点到体系枢纽

(一)战略级情报监视的空基支点

中继无人机的长航时滞空能力与卫星中继技术结合,构建起全时域、广域覆盖的战略侦察体系。RQ -4“全球鹰”在20千米高空持续巡航35小时,依托星链将分辨率达0.3米的SAR图像实时回传至联合情报中心,为战役决策提供高精度情报支撑。在阿富汗战场,“捕食者”无人机通过卫星链路实现72小时连续监视,其可见光/红外传感器组合能识别3千米外的单兵装备,这种“发现即定位”的能力直接支撑地面部队的精确打击行动,体现战略侦察向战术打击的无缝衔接。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