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集群作战典型运用场景
目前,无人机正在由辅战装备向主战装备发展,从单平台作战向多平台集群作战方向发展,成为现代战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结合目前无人机在实战中的运用情况,未来无人机集群作战典型运用场景主要有:
“自主式”情报侦搜。无人机航程远、隐身性能好、情报获取能力强、可在高风险环境下作业等优点,无人机集群可用于对重要地区、主要方向、敏感区域和高价值目标,实施多维、广域、全天候侦察与监视,实现陆、海、空、天、电、网态势的实时战场感知,从而更好地辅助和保障指挥员决策。
“协同式”能动打击。“协同”式攻击是无人机集群作战的主要作战样式,主要包括引导式打击、即时式打击、自杀式攻击等多种运用方式。引导式打击,即使用侦察无人机集群从多个方向同时对作战地域实施侦察感知,探测对方目标并引导己方有人/无人火力实施打击。即时式打击,即使用察打一体无人机或巡飞弹在任务区域上空长时间巡弋待战,实时动态监视战场,发现高价值的时敏目标或机动目标后立即实施跟踪打击。俄乌冲突前期,大量投入战场的俄“猎户座”、乌“TB-2”等察打一体无人机都取得了显著战果。自杀式攻击,即发挥低成本、简易的小微无人机体积小、效费比高、作战运用灵活,且不易被拦截等特点,采取投掷弹药、自杀撞击等方式,攻击对方的装甲车辆、炮兵发射系统、集团目标和防御阵地等目标。俄乌冲突中,双方频频使用FPV无人机或巡飞弹等小微无人机,甚至是经过改装的商用无人机,打击对方的防空系统、军事设施、装甲车辆和人员等目标,在战术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群式”并行突击。无人机具有对战场环境适应性好、装备成本低、抗毁和突防能力强等特点,可使用低成本的无人机集群对对方目标进行有效攻击,突破对方的防御体系。在作战运用方面,可采取“分散式”“饱和式”“诱饵式”等集群运用方式。“分散式”突击,是将无人机集群分散部署在不同方向和高度,从多个点位同时向敌方目标发起攻击,使敌方难以集中防御力量。“饱和式”突击,是利用无人机集群的数量优势,在短时间内向敌方目标发射大量武器弹药,形成压倒性的攻击火力,突破敌方的防空和防御系统。“诱饵式”突击,是通过部分无人机模拟真实攻击目标的信号特征和飞行轨迹,诱导敌雷达开机或大量消耗敌防空导弹,或使用部分无人机发射电子干扰信号,破坏敌方的雷达和通信系统,为其他无人机发射导弹摧毁敌方防空设施创造条件。俄乌冲突中,2023年5月,俄军首先发射多架廉价的“见证者”无人机扰乱乌防空体系、消耗乌防空弹药,尔后使用2枚“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突破拦截,摧毁乌1套“爱国者”导弹系统。
“中继式”信息保障。在山区和城镇地区等复杂地形或战场环境下,使用具有信息传播能力的无人机建立信息中继节点,为视距通信范围之外、卫星通信盲区或通信受限地域作战行动提供信息保障手段。在阿富汗战场美军专门为无人机加装机载通信节点,担负空地通信、空空通信的中继任务,极大改善和增强了驻阿美军战场通信和信息共享能力。
“菜单式”物资运补。使用运输型无人机对一线作战力量所需弹药、食品、燃料和装备器材等物资实施末端运输保障行动,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障链,提高物资保障时效性。美陆军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使用无人直升机半年内向一线部队输送1450吨物资,并尝试以小型无人机对作战单兵实施分散投送补给品;到2035年,美军将实现由无人机承担75%的空中后勤补给任务。
“蜂群式”反无人机。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为反无人机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作战应用场景。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除了采用传统方法,如使用防空武器直接火力打击、摧毁无人平台,采取电磁干扰、伪装诱骗、激光照射等软杀伤手段实施反无人机作战外,正在大力开展以无人机“蜂群”等技术开展反无人作战研究,主要是通过无人机集群构建全时域、全空域、全频域的无人机集群网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己方的无人机集群形成进攻性“蜂群”,对抗来袭的敌无人机集群,实现集群对抗与反无人机作战。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正在寻求无人系统的集群和自主能力以抵御对手的无人机集群攻击,通过“侦、抗、扰、反、防”等多种手段,提高集群反无人作战效果。
(原文标题为:《浅析无人机集群作战》)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