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我军历史上的海上力量(下)

2025-04-25 10:00 作者: 徐 平 来源: 中国国防报 10560 次阅读

东江纵队的海上游击队

我军另一支“土海军”是东江纵队的海上游击队,即东江纵队护航大队和港九大队海上中队。

东江纵队护航大队海上队员在大鹏湾巡逻。资料照片

1941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大队长曾生派刘培组织海上护航队,在海上开展斗争,肃清海匪、控制从西贡北岸至大鹏半岛的航线,保证航渡的安全。之后,海上护航队以渔港为基地,护渔护航,破坏日军海上运输。他们以炸药包、渔炮、手榴弹,短枪等轻武器近战歼敌,开创了小船打大船、木船打铁船的范例。

1942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同年7月,游击队总队组建了1支直属独立中队,由年仅20岁的刘培担任中队长。至1943年6月,刘培领导的海上护航队和独立中队,在大鹏湾海域作战20余次,缴获40余艘船艇。日军因近海航线频繁遭袭而大为震惊,特别是在多艘小型运输船被歼灭后,严令禁止其小型船只进入大鹏湾各小海湾停泊修理。

1943年8月间,为实施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打通至汕头的海上交通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决定以刘培的独立中队为基础,组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护航大队,由刘培任大队长,下辖4个中队(陆上、海上各编2个中队)和1个独立小队。与此同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将成立于1943年2月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海上小队扩建为海上中队,并在大鹏湾内及西贡沿海至担杆岛一带活动。两支海上游击队相互配合,相互策应,开展海上游击战。

1943年12月,我党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基础上扩编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护航大队和港九大队海上中队随之改编。这两支海上游击队在大亚湾和大鹏湾开展海上游击战3年多的时间里,共俘获敌船43艘,击沉敌船7艘,歼日伪军28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50余支、山炮1门和大批军用物资。

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以东江纵队为基础,在山东惠民组建两广纵队,隶属华东野战军,曾生任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原东江纵队护航大队和港九大队海上中队的部分人员加入人民海军,为新中国海防建设作出贡献。

胶东军区海军支队

1944年11月5日,驻刘公岛的600余名伪海军官兵,在爱国教官郑道济等人的率领下,举行了武装起义。他们趁敌不备,砸开了武器仓库,抢出了枪支弹药,杀死17名日军和30余名反动伪军,携带大批军械物资,分乘4艘舰艇驶离刘公岛。这就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刘公岛起义”。

刘公岛起义官兵参加胶东军区海军支队成立大会。资料照片

刘公岛起义部队登陆后,即被胶东半岛中共地方党组织获悉,并很快上报八路军东海军分区。为争取这支抗日队伍,八路军东海军分区立刻派出文西独立营,在牟平双林前村与起义部队会面。经过东海军分区敌工股股长辛冠吾等同志的一番工作之后,郑道济带领全体官兵正式加入八路军。他们的爱国义举,受到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受刘公岛起义的影响,11月10日,驻守在龙须岛上的伪海军派遣队67名官兵也举行了起义,并开赴抗日根据地。

对于伪海军起义,八路军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罗荣桓立即向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报告了两岛起义情况。随后,经总部批准,胶东军区将刘公岛、龙须岛两支起义部队合编为“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下辖4个中队,郑道济被任命为支队长。八路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就此诞生,这也是我军建制内最早冠以“海军”的部队。“我们是中国未来的新海军,新海军!我们要担负起海上的使命,每个人都沸腾起抗日救国的热血,每个人都在狂吼起抗日救国的歌声……”起义官兵自己谱写的《海军进行曲》唱出他们建设新海军的憧憬和抱负。

为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改造,胶东军区选派政工干部和战斗骨干100余人,并从胶东抗日根据地各中学选调150余名中学生,编入这支部队,同时在各中队建立党、团支部,加强政治工作。经过冬季大练兵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大大提高了海军支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使之逐渐变成一支服务于人民的军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胶东军区各部在胶东半岛向拒降的日伪军发起声势浩大的战略大反攻。8月底,在攻打即墨城的战斗中,海军支队作为第二梯队。在主攻部队攻破城墙向纵深发展时,海军支队突入城内,参加巷战,用实战证明自己已具有一定的战斗力。战斗结束后,海军支队转移至灵山一带。9月中旬,海军支队驻防莱阳西水沟头,补充了500余名新战士。随后,海军支队扩编为2个大队和1个警卫中队,共1000余人。1946年1月,部队又扩编为2个团(缺2个营)和1个警卫营。

1947年2月至1948年11月,海军支队的大部分人员随胶东部队渡海,分批开赴前线参加东北作战。脍炙人口的小说《林海雪原》中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就是以这支部队中1个小分队的队员们为原型塑造的。部队一路上边行军边招兵,到东北后扩充成3个团。

海军支队渡海北上东北时留在山东的人员,组成“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驻烟台、威海一带,守卫海防,训练海军学员(包括地方海防民兵)。

人民海军诞生后,张爱萍向军委提议,在全军范围内抽调原海军支队的同志参加海军建设。于是,这个教导队和散处在各部队的原刘公岛起义人员陆续调到海军,被分配到舰上或领导机关工作,成为组建人民海军的骨干力量,真正实现了建设新中国海军的夙愿。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