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这款无人直升机将带来多维战略变革(中)

2025-04-21 10:00 作者: 谭夏 余悦 詹浩然 来源: 光明军事 6210 次阅读

HT-750 在多场景应用方面表现卓越,具备出色的多领域适应性技术融合能力。它适配光电 / 无线电侦察设备,执行军事侦察、监控任务,凭借长续航与高载荷能力,长时间收集目标区域信息;也能换装货运模块,承担重型物资运输工作,顺应无人机技术军地融合趋势。在体系融合方面,HT-750 展现出卓越的联合作战适配性。其开放式架构设计,使其能够与现有 C4ISR 系统无缝对接。这一特性使 HT-750 既可以作为独立作战平台,凭借自身性能优势执行各类任务,又能深度融入更广泛的作战网络,成为强大的 “力量倍增器”。

除此之外,HT-750兼有Flettner双旋翼系统,既保障高负载飞行稳定,又赋予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出色操控性。而其拥有的 “智能冗余系统”也尤为重要,它是一套高度智能化的备份保障体系。该系统内置多个关键部件与功能的冗余模块,实时监测无人机各核心系统的运行状态。一旦主系统中的某个关键部分出现故障,智能冗余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并在极短时间内无缝切换至对应的备用模块,维持无人机的正常运行。比如当发动机的某个关键传感器失效,智能冗余系统能立即启用备用传感器,保证发动机的稳定运转以及相关数据的准确采集,确保无人机飞行姿态与性能不受影响。再配合应急电驱动装置,构成 “双保险”,即便主动力系统遭受严重损坏,备用系统仍能支持飞行器安全返航或完成关键任务。同时,其封闭式高科技变速箱设计降低维护需求,增强在沙尘、潮湿等恶劣环境中的可靠性。   

传统固定翼无人机中,MQ-1C “灰鹰” 作为典型代表,其机身长约 8.5 米,翼展达 17 米,最大飞行速度可达 150 节(约 280 千米 / 小时),飞行高度能至 7600 米,续航时间长达 40 小时,且配备光电传感器、合成孔径雷达、通信中继设备,还可携带 4 枚 “地狱火” 空对地精确制导导弹 。然而,这类固定翼无人机依赖跑道起降的特性,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暴露出明显短板。在山区、城市等地形复杂区域,很难找到适配的跑道,严重限制了部署灵活性。

反观 HT-750,其垂直起降能力使其能在多种复杂场地作业。如在舰船甲板上,HT-750 可在有限空间内顺利起降,为海上作战提供灵活的空中支援;在林间狭小空地,它也能轻松应对,实现快速部署,这是固定翼无人机难以企及的。并且,HT-750 拥有 6 小时的滞空时间,相比多数同级固定翼无人机,在战场监控的持续性上表现更优。在反恐作战场景中,可长时间悬停于目标区域上空,不间断地为地面部队提供实时情报,而固定翼无人机受滞空时间限制,难以做到如此持久的监控。

在多域作战场景下,HT-750 可利用长航时特性,在前沿阵地与后方指挥所间搭建稳定的数据中继链路,保障分散作战单元的态势共享。在城市作战中,多架 HT-750 能组成自适应蜂群,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立体监控与快速响应,极大提升作战灵活性与响应速度。HT-750在不同作战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无人装备从战场配角向核心节点转变,引领未来作战模式的变革方向。          

铁翼之瑕:HT-750战术短板的全维透视

尽管HT-750在性能参数上表现亮眼,但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战术短板。在动力系统方面,15kW轴流涡轮机虽然能够提供强劲动力,但燃油消耗率较高,在满载状态下续航时间可能缩减30%-40%,且在战场燃油补给点稀缺环境下此问题将被放大。它的抗干扰能力也存在隐忧,其开放式架构设计虽便于系统集成,但电磁防护等级未公开披露,在强电子对抗环境中存在数据链中断风险。在气象适应性方面亦有局限,双旋翼设计虽提升了稳定性,但公开资料显示其抗侧风能力上限为15m/s,低于同级固定翼无人机标准。除此之外,HT-750的成本效益比值得商榷,其单价虽低于有人直升机,但加上专用地面站与维护体系的全周期费用,成本可能达到传统无人系统的2-3倍。最根本的战术局限性在于,750kg载荷使其无法携带重型反装甲武器,在高端对抗中难以替代有人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投送功能。这些缺陷共同构成其在高强度战场环境中的能力天花板。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