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呈现出多维度发展态势
当前,空射无人机多维度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尺寸相对较小,对航程的要求较高。空射无人机靠空中平台来部署和发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体形不可能太大。尤其是一些计划用于“蜂群”作战的无人机,其外形尺寸会受到更多限制。但是,为提升有人机和无人母机战场生存力而生的定位,决定了空射无人机大多情况下必须在对手防区外由载机发射。当前各国研制的空射无人机基本都是如此。如美国研制的“远射”空射无人机,经有人机发射后,可继续飞行2000多千米,然后再发射所搭载的导弹。
既重视“独斗”能力,也重视协同水平。空射无人机能否满足更高的作战要求,与空射无人机性能有关。各国在研制空射无人机时,一方面会努力提升单架无人机的战力,比如对其采用隐身设计以增强突防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其可搭载不同任务载荷等。如俄罗斯S-71隐身空射无人机采用梯形截面机身,可有效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另一方面,则积极借力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增强空射无人机与其他作战平台的协同能力。在这方面,美国起步较早。该国的Altius-600无人机曾进行过联网“互动”飞行类测试,展示出一定的“集群”潜力。
空中发射为主,兼顾其他平台发射。2020年,美陆军启动了“空射效应”项目,以研发两种不同重量级别的空射无人机。后来,该项目更名为“发射效应”。前后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强调这类无人机不仅可从空中平台部署发射,也可从其他平台如地面平台部署发射。美国对该项目名称的调整及相关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世界范围内空射无人机发展的又一个特点,那就是发射平台趋于多样化。如“郊狼”轻型短程无人机系统就属于“发射效应器”类别,可以从空中、地面或海上平台部署发射。
各国情况不一,发展进度不同。当前各国空射无人机的研发进度各不相同,有的已投入使用,有的还在测试当中;有的只能发射不能回收,有的已展开回收环节的测试;有的只能在翼下挂点挂载,有的已实现用内部武器弹舱隐蔽投射。2023年,美国测试了A2LE空射无人机,其机身设计允许它从内部武器弹舱发射。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该无人机采用了3D打印机身,以实现低成本化。
距离大量投入战场还需过不少技术难关
空射无人机的加速发展,正在助推无人机从昔日战场配角向主角转变。但是,它要想大规模应用于战场,还需要跨越多种技术难关,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优化和完善气动布局。飞机的气动布局是指飞机的各翼面如主翼、尾翼等放置方式,其类型包括常规布局、鸭式布局、无尾布局、三翼面布局、变后掠翼布局等。空射无人机要完成远距离持久保障通信或火力支援等任务,条件之一就是要能增加留空时间。对体形相对较小的空射无人机来说,除了运用更好的发动机之外,一个较为直接的途径就是优化和完善气动布局,如选用高升阻比翼型、大展弦比机翼,或者采取嵌套式机翼、小截面减阻机身、大弯度薄翼型设计等,以实现远飞高飞。一些无人机如AHX-1X等采用新型气动布局后,甚至可作为滑翔机来使用。
二是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飞行控制能力。当前,一些国家正在寻求从更高的空中平台发射无人机,有的国家则试图实现空射无人机的低空超低空投放。应用环境的多种多样及快速变化,要求空射无人机必须进一步提高环境适应性。比如,从高空发射空射无人机时,需要考虑寒冷环境的影响;从直升机上部署发射空射无人机时,会受到旋翼下洗气流等诸多因素影响,发射后如何快速展开机翼并建立稳定的导航传感信号连接,如何自主进入稳定巡航飞行状态,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三是探索和强化集群协同能力。空射无人机的应用是为了拓展母机的感知和打击范围,与母机之间的自主信息交互必不可少。只有不断探索和强化其与母机的协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在高对抗环境下,只有不断提升自主飞行能力才能确保其在战场上长时间生存;通过不断提升自组网水平,才能扬长避短,有效弥补单架空射无人机载荷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充分借力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也是各国研发者要面对的课题。
此外,虽然有不少空射无人机被定位为一次性消耗装备,但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人们仍希望能够完全或部分回收空射无人机。尤其是在空中安全回收和重新部署空射无人机,已成为一些国家研发重点。
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空射无人机才可能大量进入战场并发挥作用。
供图:阳 明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