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怀中利剑,袖中匕首”——抗战时期的敌后武工队(上)

2024-11-09 10:00 作者: 曹亚铂 贾 昊 董海峰 来源: ​中国国防报 52977 次阅读

20世纪50年代,作家冯志以其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经历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一经出版,便在全国引起轰动。书中故事跌宕起伏,人物颇具传奇色彩,生动再现了冀中地区武工队的抗日英雄故事。

敌后武工队伏击敌人

武工队,全称“武装工作队”,因其活动区域主要在敌后,又称“敌后武工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对敌斗争的组织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武工队犹如一支支利箭射向敌占区,他们有的在根据地边缘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有的钻进敌人心脏收集情报、开展锄奸斗争,有力打击了日寇和伪军的嚣张气焰,被称为打击日寇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成为抗日战争中一支传奇的队伍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战争中应运而生

1941年春,日军在华北地区集结重兵,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对我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动大规模“扫荡”的同时,实施了步步紧逼的“蚕食”进攻和“封锁”政策。为扭转被动局面,华北八路军各部队先后派出“武装工作团”“武装宣传队”等成建制的小分队,奔赴敌占区后方,宣传教育群众、瓦解争取伪军,有效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发展了敌后游击战争。

1942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肯定了这一斗争方式,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明确提出“敌后之敌后”的游击战争指导方针,决定从各抗日根据地抽调得力的部队基层干部和战士,与地方党政干部统一编成武装工作队,每队十几人、几十人不等,深入敌占区展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全面的斗争。根据这一指示,敌后武工队很快从华北普及到全国各个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42年,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的武工队数量就超过80支,其中冀南一个军区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集结近500人组成21支武工队。进入1943年后,敌后武工队的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谣唱道:“敌后武工队队员,个个都不简单。”由于武工队隐蔽活动在敌统治极端残酷的敌占区,队员各项素质必须过硬,其选拔标准十分严格。首先,队员必须坚定政治立场能够准确掌握党的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保证在特别艰苦的环境面前不变节。其次,应满足文武双全的要求,文指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要会演讲,会写标语,会做敌军工作和群众工作;武指具有丰富的敌后游击作战经验和过硬的单兵战斗技能。经过选拔和集训的队员,既能掌握军事、政治、文化等各种手段,又能凝聚党、政、军、民整体力量,是集战斗员、宣传员、组织员于一身的精干力量。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