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作为一种古老而现代的武器,历经数百年发展,在战争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以作战效费比高、易布难扫、影响持久等特点,成为战场上的“双面杀手”。
根据联合国统计,2021年全球有近5500人因地雷致死或致残,近6000万人生活在地雷等爆炸物的阴影之下。近年来的地区冲突表明,虽然现代战场呈现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但地雷战仍然是攻防双方作战行动中的重要方式。为此,不少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发新的扫雷技术,其中无人机扫雷成为关注焦点。
用无人机排除“雷患”
早在无人机扫雷技术出现以前,无人化扫雷技术已经用于作战。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战争中,美军的排爆小组广泛使用排爆机器人和无人扫雷车进行扫雷与爆炸物处理。阿富汗战争期间,英军使用搭载排爆系统的无人机对路边炸弹和地雷进行清除。2018年,《常规武器销毁周刊》刊文表示,无人机能够“支持各种排雷行动,如前期部署规划、远程监测、地形检查和影响评估”。在索马里、安哥拉、柬埔寨和约旦河西岸等国家和地区的扫雷行动中,使用无人机探雷,运用人工智能分析雷场分布,配合人工和机械设备扫雷排爆,效果显著。
传统的扫雷方式代价巨大,在部分地区冲突战场上已经出现无人机扫雷。2023年10月,俄军首个无人机特种排雷营以南部军区工程旅为基础组建,在战场上使用无人机实施扫雷作业。乌克兰军队也使用无人机对路边炸弹和反坦克地雷进行引爆排除,使用搭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进行夜间扫雷,还使用无人机向雷区喷洒铝热剂,用高温引爆地雷等爆炸物。
除了战场扫雷外,无人机扫雷在后方地区发挥的作用也更为明显。据排雷专家估计,当前一些冲突地区受地雷影响的地域面积超过17万平方千米。按照每平方千米需拍摄6000张航拍图片供人工分析推算,完成全部雷区探测工作需500万个人工时。一名无人机飞行员平均每天可以收集超过0.3平方千米的图像,大约相当于2万张图像,借助人工智能扫雷分析系统,可实现日处理1000张图像。这种分析系统可识别150余种地雷和爆炸物,涵盖美、俄制全部地雷和爆炸物种类以及以色列、意大利制部分地雷和爆炸物种类。
技术优缺点明显
无人机扫雷主要涉及地雷的探测识别、信息的传输处理以及引爆物的精准投放等技术。一是探测识别。无人机借助机上搭载的传感器和探测设备,如红外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探测地雷和其他爆炸物,并使用光学和红外成像设备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二是信息的传输处理。在扫雷过程中,无人机与后方指挥中心通过无线电保持通信,将采集到的目标图像和数据信息传回指挥中心。指挥人员根据数据及时做出决策,调整无人机的飞行路径和任务等。三是引爆物的精准投放。完成地雷识别和定位后,无人机将引爆物投放在地雷附近进行引爆。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