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从科幻走进现实,飞翼无人机前景如何(中)

2024-09-27 11:00 作者: 张翚 白海慧 陈朗 来源: 光明军事新号 42706 次阅读

半个世纪探索磨砺,飞翼无人机终于“从科幻走进现实”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的缔造者杰克•诺斯罗普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考虑飞翼布局的应用,30年代设计验证机,1940年完成首飞虽然操作稳定性不达标,但由于飞翼布局潜力巨大,美军还是与其团队签订了研发洲际轰炸机验证机的合同。二战和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出于购买成熟“即战力”的考虑,重点研发生产主流战机,但一直没放弃对飞翼布局的研发测试。

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航空科技也很先进。30年代就开始研究飞翼布局在滑翔机上的运用。二战后期,德国企图研发一批高科技武器抵消盟军数量优势,于是出现了一批领先时代的“末日飞机”,飞翼布局飞机也被德国当做“救命稻草”,甚至将其誉为“决战飞机”。霍顿兄弟在1944年设计生产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Go-229,居然能够满足戈林提出的“三个1000”需求(时速1000km∕h,载弹量1000kg,“突破纵深”1000km)。这款“黑科技”产品并未挽救纳粹德国失败的命运,却被美国捡了大便宜。

1945年4月,20架尚未完工的Go-229A及其最新改进型“霍顿IX”被美军缴获,同时落入美国人手中的还有整条生产线和全部技术资料。德国战败后,一大批掌握飞翼布局经验的科学家也被网罗至美国,大大增强了美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实力,80年代美国制造出隐身性能优异的B-2。飞翼布局的探索者杰克•诺斯罗普在1981年离世前看到B-2轰炸机的模型时,情不自禁地感叹:“我明白了上帝为何让我多活25年。”客观地说,B-2不论外形还是控制技术、隐身技术等都借鉴了Go-229,以至于有人戏称Go-229为B-2的“伯父”。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战争向智能化过渡转型,飞翼布局很快从有人机拓展到无人机上。凭借雄厚的技术积累,美国在该领域优势突出三大军火巨头分别投入巨资,针对空军和海军的不同需求展开研制。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著名的“臭鼬工厂”设计了RQ-170无人机,堪称缩小版B-2,良好的气动效率赋予其极大的航程。出人意料的是,2011年底,美军一架RQ-170无人机在对伊朗实施侦察时,被伊朗军队抓住导航系统漏洞,向其发布了一组“对号”的GPS干扰数据,诱其降落在伊朗境内,成为“送货上门的俘虏”,引发世界轰动。不过美军还有备选方案,波音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分别研发了X-45和X-47。

波音收购麦道后,继承了麦道公司秘密研发军品的“鬼怪工厂”。“鬼怪工厂”主持的X-45考虑到“察打一体”需求,追求更好的飞行性能。与RQ-170及之前其他的飞翼无人机相比,X-45后掠角更大,形似风筝,线条简洁。X-45C又称“魔鬼鱼”或“幽灵射线”,不仅速度更快,较长的机身还能装备更大的武器,能对战场实时变化(如突然出现的机动导弹发射架)作出快速反应,先发制人实施压制,特别适合执行高危作战任务。

诺斯罗普公司也在X-47项目上尝试新突破。X-47B没有采用“纯飞翼”布局,而是将X-45C的风筝布局加两片尾翼操纵与B-2的布局有机融合,兼具了两者的优点。既拥有风筝布局的低阻力特性和较长的弹仓,又获得飞翼布局的高气动效率和宽大的内部空间隐身性能优异,操纵性能良好,可谓将飞翼布局玩出了新高度。

在美国的牵引刺激下,世界各国你追我赶,接连推出多款飞翼无人机。

法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瑞士六国联合研发了欧洲第一款隐身无人机——“神经元”,具备雷达和红外双重隐身性。

英国研发出具备隐身与自动防卫能力,可跨洲际飞行的“雷神”无人机。

俄罗斯开发出外形酷似飞镖,隐身性能突出的“电鳐”无人机,又在此基础上研发了S-70“猎人”无人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第一款投入实战的察打一体飞翼无人机。

伊朗“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逆向工程和自主创新,在俘获的美RQ-170无人机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见证者”-141∕161∕181∕191。

土耳其、韩国、印度等国都在积极发展飞翼无人机,力求在该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