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从兵棋推演看人工智能发展(二)

2024-07-05 08:22 作者: 孙李程 马宏宾 来源: 军事文摘 45815 次阅读

围棋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棋类游戏。围棋依然是一种对抗性策略游戏,棋盘为19×19的方格,共有181个黑子和180个白子。围棋的规则简单,但是变化复杂,下棋的文人们需要具备极高的战略和判断能力。同时,围棋也对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谷歌深度学习项目AlphaGo成功地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这是人工智能在策略游戏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中国跳棋是中国最古老的棋类之一。中国跳棋的棋盘为10×9的方格,共有40个棋子,分为红黑两色。20世纪60年代,IBM团队研发了西洋跳棋程序,同时借机向康涅狄格州的跳棋冠军、当时全美排名第四的棋手挑战,结果该程序获胜,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人工智能从此开始在人们心中悄悄萌芽,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以上三种兵棋游戏,中国还有很多。而这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从而达到“训练人”的效果,与今天的人工智能中“训练网络模型”是异曲同工的。由于兵棋的目标是通过战术和策略取得对手的阵地和资源,而人工智能的实质就是统计与决策,因此兵棋的发展对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决策系统和策略算法方面尤为突出。

古代兵棋造就“智能人工” 在“兵棋”的称呼出现之前,其实践活动早已存在。就我国而言,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各种甲骨文和金文的战争“卜辞”,这些卜辞其实就是最早的战争预测,只不过比较神秘和抽象,当然也没有在民间流行。而在战争时期,将领们开始利用石块等模拟敌我双方的态势,这就有了实物型兵棋的雏形。《孙子兵法》中写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暗指战前进行兵棋模拟能够取得胜利的,实战中胜算才大。其中的“庙算”,就是古代出兵前在祖庙里运筹作战计划的活动,也就是兵棋推演的前身。《墨子·公输篇》中,墨子和公输盘的云梯攻防战,则是中国最早有记录的战棋推演过程。

640 (31).png

《孙子兵法》最初的兵棋雏形——庙算模型

在战争理论和战争文化比较发达时,行军作战涌现出较高级的皮制地形图、关隘图和实物模拟地形图、态势图等,在军队内和民间也出现了可供娱乐用的象棋、围棋和其他各种棋类、牌类、阵法类游戏,这些都可称得上是淳朴状态的兵棋。在我国古代大秦统一六国中,商鞅“地割”及“秩”制度的创立,标志着战国时期秦国就开始借助兵棋进行实际战斗训练。

从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出古代兵棋对“智能人工”的塑造。纵观历史长河,兵棋在后世受到的高度重视从文人的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汉朝班固在《弈旨》中写道,“北方之人,谓棋为弈。弘而说之,举其大略,厥义深矣”。这些都表现出兵棋和策略思维在当时已经被广泛用来训练人的脑力,使得古代文人大多善于谋略,称之为“智能人工”不为过。因此古代涌现的“智能人工”也发明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佳作,例如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可以发现榫卯结构、鲁班锁、华容道等都充满兵棋博弈决策与华夏智慧的结晶。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