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安加拉”
需要S-200防空系统在飞机可以使用机载武器的界限之前将其摧毁。在这方面,系统得到了一项创新的帮助。这种新创新就是导弹中的自动导引头,它没有无线电指令制导防空系统固有的射程限制,具有很高的杀伤精度。该系统于1967年投入使用。S-200与S-125、“黄蜂”“平方”“山毛榉”和“箭”系统在最近的叙利亚武装冲突中得到了积极使用,在那里它们证明了它们的有效性,包括在击退美国、英国和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的袭击方面。
S-300:多面手
到1969年,提出了建立多通道防空导弹系统的要求。航空兵继续得到改进,出现了能够在极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研发出了射程为100公里或更远的空射导弹和反雷达弹药。此外,还出现了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飞机有计划地大规模袭击的威胁。
谢尔盖·德鲁津说:“军方拟订了技术任务书。一下子同时制造了三种S-300系统。由于这个原因,正所谓有很多破损的副本。如何制作一种统一的系统,然后在国土防空军、陆军、海军之间进行分配呢?”
结果是同时研发了三种系统:S-300P用于国土防空军,S-300V是该系统的陆军队属改型,S-300F为海基,用于保护舰艇。S-300P和S-300F在研制构想上是相似的,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和在舰船上的部署条件,两种系统在定位手段上有所不同,但S-300V系统从一开始就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防空导弹制造工作中,惯性控制系统首次出现在导弹上。它们的意义在于,导弹在获得目标运动参数数据后,可以自己(无需外部控制)飞行一段距离,直到自动导引头发现和捕获目标。今天,几乎所有导弹都使用惯性控制系统,但第一种这样的系统就出现在S-300V中。
S-300V防空导弹系统
S-300总体上是根据自给自足的原则制造的,以实现作战行动的自主性。该系统包括目标探测装备、射击装备和技术维护设备。此外,S-300成为第一种使用数字控制系统的防空导弹系统,但这是有一些保留条件的。
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系统具有多通道特点。S-300使用了相控阵天线制导站。它使得可以非常快速地在空间中调整波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借助于波束,制导站在几毫秒内测量目标的运动参数,之后波束跳到下一个目标。同时,相控阵天线使得能够跟踪多达六个目标。
S-300V改型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击落弹道导弹。制造该系统时的一个类似修定目标就是美国的“潘兴”-2固体燃料导弹。
S-350、S-400和无人机
后来,防空导弹武器的改进朝着元器件微型化的方向发展。早些时候,每个集成电路中包含一些最简单的电子元件(例如,几个单独的存储单元),随着改进的发展,更复杂的设备开始出现在一个弹体中,微处理器出现了。以前占据整个仪器柜的东西,现在一个印刷电路板就能放得下。所有这些都扩大了防空系统能够对付的目标范围,并大幅增加了导弹的射程,现在可达数百公里。
无线电电子学和雷达学的成就提高了防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和精确度,减轻了它们的重量,同时保持了战斗部的效能。德鲁津说:“你可以将一个大的战斗部导向目标并引爆它,但制导不精确,假设脱靶量为50-60米。或者你可以将一个重量小得多的战斗部导向目标并引爆它,距离目标5-7米。杀伤效果将是一样的。”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