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多面手——适装情况与具体应用
从理论上来讲,“导航员”可装载于任何平台上。无论是车辆、小艇,还是大型舰船,只要安装必要设备,都可以搭载航行器,为其提供引导和保障。据SUBUAS公司项目组宣布,未来将为“导航员”设计一种模块化运输舱,能够完成释放、回收、充电等保障工作,这将进一步提高航行器的适装性,大大提高其应用领域与使用灵活度,以解决各类复杂问题:
侦查领域。“领航员”可由无人潜航器携带,秘密在指定地域投放,由于其小巧灵活的特点,可浮出水面至空中侦查,完成任务后即可再潜入水中,随母艇一同撤离,神不知鬼不觉,踪迹难寻。同时因为其能在空中作业与水下作业两种形态中自由切换,“导航员”在侦察过程中被敌方飞机或是其他探测装置检测到的概率大幅下降,一举提高了其战场生存性与自主躲避性。而这也意味着较以前的侦察无人机,“导航员”可以更加隐蔽得深入敌军后方勘测情报数据,为美军在未来海洋战场或是登陆战争中提供极为必要的辅助功能。
反水雷领域。“领航员”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个灵活的水下探测头,利用携带的传感器搜索探明危险物体后浮出水面升空,将数据传输给扫雷舰;还可以在必要时作为自杀式小队,覆盖式前出为后方航母舰队扫平一切阻碍之雷,大幅提升了美海军航母编队的战场生存能力,为其持续性输出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考虑到“领航员”的水下作业速度与续航能力,危急时刻,美海军甚至可以在中心航母周围布上一张由“领航员”编织而成的天罗地网,一旦探测到周边存在鱼雷或是潜射导弹威胁,便能迅速作出反应,网住来犯之敌,协助开展反潜战并增强海域感知能力。
通信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电子通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事行动的关键枢纽,因此阻碍乃至断绝敌方的通讯一直是各国进攻时的必要手段之一。但得益于“领航员”可以“上天入海”的自由度与灵活度,在未来战场面对通讯阻绝时,美海军是可以及时建立局域网络以恢复通讯的——只需要将携带网络构建装置的“领航者”分散部署出去,让其自由进行潜伏隐藏,建设分布式网络节点为部队提供实时网络连接能力的同时,又不易被敌方部队所发现并实施破坏。
无人大军的新生力量——对未来装备情况的展望
近些年,为响应美国国防部提出的25年计划,美军先后推出一系列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装备和相关项目,如“僚机(JCTD)”“起源(Project Origin)”“下一代战车(NGCV)”“协同作战飞机(COA)”,其旨在构建一支由智能化、集群化的无人作战系统加持的新质作战力量,探索新概念作战,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态势。从近些年来美军军事技术、作战概念和装备研发的思路来看,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驱动下,智能化、集群化的无人作战系统早已成为美军发展的重点和焦点,俄乌冲突中无人作战系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校正并催化了美军的这一发展思路。
2024财年度,美国国防预算再创新高,五角大楼已制订“复制者”计划,准备在未来18到24个月内大量装备无人作战系统,形成规模化效应,使“所有作战域使用可损耗、自动化系统”。而“领航员”很有可能凭借其优异性能以及低廉成本,进入美军方无人装备序列,搭建起以“小型化,行动智能,便宜可损耗,大量装备”为特点的无人军团,填补美军因退役装备过多形成的力量缺口,缓解青黄不接的尴尬,并以空前的数量优势,形成有力威慑力量。同时,依靠其“空海一体化”的特点,“领航员”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大量装配至美海军、美海军陆战队和美相关特种部队,为美军军种融合作战体系的建构提供重要战略技术支撑。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领航者”的理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未来究竟如何尚且未知,一切都要等到其新一轮的各项测试结果出来后才能盖棺定论。倘若以其目前的设计技术,尚不能达到美国军方对无人系统的严苛要求,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应调整升级,那“领航者”或许也会就此销声匿迹。不过就目前其发展态势来看,“领航者”依旧是美军手里攥着的“潜力股”,至于它究竟能走到哪一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