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脑控技术的军事运用(上)

2024-04-17 09:43 作者: 李洪军 来源: 光明军事新号 46106 次阅读

2024年1月,经过美国FDA相对漫长的临床试验审批,现代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旗下的神经技术公司Neuralink进行了首例脑机接口设备的人体移植(以下统称“神经人”)。2月19日,马斯克宣称第一位植入其公司大脑晶片的患者已经康复。该实验是在一名瘫痪患者的大脑中植入芯片,建立连接人脑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和控制通道,从而实现用大脑生物电信号直接操控外部设备或以外部刺激调控大脑活动的目的。这是人类首次在人体内部实施的人造机器与人类神经系统的连接和控制,是人类工程史上一次伟大的进步和创新。或许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只是一次小小的进步,其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道德、伦理、法律、社会等问题,但对于军事领域来说,其意义却是革命性的,是走向脑控或控脑的一件里程碑事件,预示着新的作战手段和军事理论的出现。

640 (16).jpg

“神经人”对现有技术的促进和理念冲击

人类的脑部活动基本上都是由神经电信号所驱动的。脑部是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神经元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电化学信号的传递。“神经人”的实验内容正是这些信号的传递,此类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一些技术途径、科研范围和技术伦理产生了促进、解锁和冲击。

增强人的全方位能力。从智能角度来看,智能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一种表现,是生物所具有的适应和应对环境的能力,包括思考、感知、学习、记忆、决策、语言和情感等能力。智能的形成和运作依赖于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既然“神经人”技术能够探知到脑部的信号,如果知晓哪些信号是与智能相关的,进而去模仿仿生这些智能信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能被技术增强。从体能角度来看,体能主要是指个体在身体运动和健康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包括身体协调性、力量、耐力、速度、平衡感等。体能的实现与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和调节密切相关。“神经人”的雏形正是阅读脑部信号,控制外部辅助物理设施,实现实验对象已经丧失的某种生理机能,如行走、说话、奔跑等。如果用“神经人”记录某个运动员在某项运行项目比赛中产生的神经脑部信号,再传递给健康人的神经肌肉组织,那么,人的运动协调能力就会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从技能角度来看,大脑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器官,通过学习掌握技能时大脑就会留下痕迹,大脑神经元就会建立新的通路。这种通路在不断地强化中会变得愈发强大,最终形成习惯和潜能在大脑中的某种功能区,成为技能的基础。既然技能形成的大脑通路是某种神经信号的传输效率,那同样会被识别、解读和扩张,某类特殊人的特殊技能就能够在技术的影响下变成普通人群的普通技能,人群的技能能力也将得到质的提升。

解锁人类神经研究的部分禁区。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不同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医学领域,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人类大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而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神经科学对脑科学研究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从而为人类大脑的研究提供更深入的见解,更是引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人脑中神经网络模型,人类开发出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及产品,如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和产品。

现有的神经科学研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人的整体为单位。如我们对脑电、心电、肌电的捕获,还是头脑神经活动区域的监测,或电刺激、光照射、药输送等治疗措施。神经系统好比是一个大黑箱,只是从输入到输出端找规律,并不知道黑箱内部的工作原理。马斯克的“神经人”显然在这一方向取得了突破。“神经人”突破了过去的研究缺陷和伦理的约束,把相关人工芯片植入到人的体内,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再把读取到的神经信号,经过处理解读后传输给外部物理设备,让物理设备实现人的“意念”。此时,人的“部分”开始参与实验研究。今天“神经人”是与人的脑部神经相连,同样也可以连接人类其它神经组织。我们能够解读人的神经信号,是不是预示着反方向可以生成“类脑”信号,好比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人脑研究的伦理挑战进入一个新领域。

打破传统人的自然属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由人类细胞、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等构成的,具有思考、分析、推理等能力,这些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而机器是由金属、塑料、电子元件等物质构成的,其主要功能是协助人类执行特定任务或提供某种服务,不具备人类独有的特征。因此,如果一个人被机器改造后,他的身体和大脑仍然是人类的身体和大脑,那么他仍然可以被视为人类。然而,如果机器改造涉及从协助人类变成改造人类神经系统,使得人类不再具备人类的特征,或者是加强人、增强人,全能人时,这类“神经人”是不是一个新物种?一个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涉及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改变,一些关于原先有关人的哲学理念也必将随之改变,人类的平等在人类之间有了不平等的现实,这将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待续)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数字创意“造梦人”丨《科技湘军勇登攀》创新创业演讲季第八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