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运20首飞,2016年交付服役,运20的出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是我军首款自主研制的大型军用战略运输机,它的出现标志着人民空军向构建战略空军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和运20同一等级的军用运输机包括美国的C-17、俄罗斯的伊尔76,三者同为搭载四发涡扇发动机,载重量在50吨级向上的大型军用战略运输机。对于更大的运载需求,俄罗斯空天军拥有安-124运输机,美国空军拥有C-5“银河”,而对于中国空军来说,运20却是我们目前运输机的天花板。那么我们究竟需不需要一款更大的运输机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呢?
运20运输机。图源:航空工业
运20出现后,我军轻型、中型和大型运输机已经能形成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运7、运12负责中近程轻量运输;运8、运9负责中程中量级运输;而运20和伊尔76则是满足远程大运量的重量级运输需求。似乎这么一看,咱们在运输机领域不太需要更大的飞机了。但是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却都有了更大的运输机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安-124和C-5的研制背景和使用场景,这应该能对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对于C-5运输机,当时的美国空军在1964年3月正式发出的设计需求为:使用4具推力20吨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巡航速度不低于0.77马赫;货舱宽度5.3米,前后直通,并且能够执行空投任务;能够携带50吨货物飞行9900公里,或者是100吨486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下的最长起飞距离为2424米,无货物下为1212米。
从政治战略的角度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已经确立,对于军队“灵活快速反应”,“战略空中机动”这两大需求十分迫切。在当时美国空军已有的运输机比如C-141等都无法胜任这项任务。当时,波音公司、洛克希德公司、道格拉斯公司、通用电气、普惠等都参与了C-5的机身或发动机的竞标中。最终美国空军选中了洛克希德公司的机身设计,并搭载通用电气公司引擎的方案。作为100吨级载货量的运输机,运载能力自然不可小觑。C-5可单次搭载两辆M1A1主战坦克或两套爱国者导弹系统抑或是四具火箭弹发射车,14辆悍马汽车;同时运输AH-64直升机机体或小型固定翼飞机的机体对C-5来说也不在话下。
在实战上,C-5于越战期间首次投入战场,凭借大运量的装载优势,将武器和后勤物资通过少架次的方式运往前线战场。之后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C-5通过仅占25%的运输机出动架次就运送了一半左右的物资。1990年的海湾战争,C-5也参与了货物和兵员的运输和战略投送任务。除此之外,还有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前后货舱盖开启的安-124。Eddie Maloney/摄
安-124的研制工作晚于C-5。当时的苏联政府要求研制一款性能优于C-5且要比安-22更大的运输机。1972年,当时的苏联政府责令安东诺夫设计局负责设计建造工作。并于1982年首飞,1986年全面交付使用。安-124可以一次性运输2辆主战坦克,或6~8辆步战车,三架安-124就可以把一个S300或飞毛腿导弹连送到前线。
安-124不像C-5那样直接参与战争行动,在苏联解体后,除了俄罗斯空天军外,俄罗斯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和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公司都有运营安-124。不同于C-5以军事用途为主,安-124时常会进行一些商业用途。通过对外租赁包机,来满足客户超长超宽的货物运输需求。我们中国也经常租借安-124飞机,西昌就时常会出现它的身影,来执行运输卫星载荷的任务。
C-5运输机。Airwolfhound/摄
综合来看,C-5和安-124这类载货量达到100吨级的超大型运输机确实拥有十分强大的运输能力,其带来的高效率是低一级别运输机无法匹敌的。但这类飞机是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的,时至今日除了美国、苏联(俄罗斯)还没有后来者。因为超大型运输机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已经设计好的飞机放大那么简单,首当其冲的就是航发问题。对中国来讲,航发一直是我们的短板,近几十年来我们虽然获得了长足且巨大的进步,但是运20目前仍是使用俄罗斯的D-30系列发动机,可见大飞机发动机我们还有进步空间,这点确实限制了我们发展“大大运”。
其次,C-5和安-124是在美苏强大的航空工业基础下的产物,对产业链、装备制造、工艺水平要求也很高,运20为我国的大飞机制造产业链杀出了一条血路,再往上就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和技术沉淀。还有一点很重要,甚至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地缘战略的考量。C-5和安-124的立项时间都在美苏冷战期间,二者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当时的军备竞赛有关,而且美苏两国当时奉行全球战略,两国迫切想把自己的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推向全球,自然大量的战略运输必不可少,“大大运”的出现也具有合理性。今天,C-5和安-124都已经停产多年,可见随着世界局势的改变“大大运”的需求小了许多。中国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全球范围内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运输需求我们可能并不太需要,运20基本可以满足解放军绝大部分装备运输需求和使用场景。当然,像前段时间我们为塞尔维亚运送导弹的特殊情况,要是有“大大运”就更好了。从执行人道主义和非军事任务的角度来说“大大运”的大载货量优势和大机体尺寸的优势确实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中国对于“大大运”有需求,但是并不迫切。在发展“大大运”的技术上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攻克。整体战略安排上,对于“大大运”目前看并不是非有不可。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按照我们自己的装备发展计划和路线,结合自身需求和国情,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武器装备的发展。(来源:航空知识)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