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四个半月。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席卷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的长江南北两岸广袤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广大爱国官兵以劣势的装备,英勇无畏地抗击着装备精良、凶残暴虐的侵略者。
在田家镇保卫战中,第9师53团少尉排长袁次荣在全排战士阵亡的情况下,眼见阵地即将被敌人占领,拉响了唯一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第57师师长施中诚下令“誓与要塞共存亡”,将士们热血沸腾,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该师撤退时仅剩数百人。此战,日军伤亡近万人。
在万家岭战役中,第90师调集3个营组建了奋勇队,所有队员一律脱去上衣,光着脊梁。战斗号令一下达,奋勇队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之中难分敌我,于是战士们只要摸着上身穿衣者,便默不作声上去就砍。一阵厮杀下来,阵地上留下了500多具日军尸体……万家岭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新四军军长叶挺专门发来贺电:“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永垂不朽。”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万余,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会战虽然以武汉失陷、战役失败而告终,但达成了“持久消耗”的战略目的,打破了日军妄想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将日军彻底拖入持久战的泥潭。
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出色表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美英等国开始援华。敌我友三方的变化,标志着中国抗战新阶段的到来,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知识点:持久战
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持久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对国内外敌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最早提出持久战的是毛泽东。
初审、一校:陈 晶
复审、二校:孙世奇
终审、三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