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百科 > 正文

淮海战役背后的英雄

2024-03-08 02:47 作者: 来源: 周峰 117292 次阅读

支前民工.png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

华东野战军事后总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部队打向前,小车推向前”的结果。那么,小推车对战役胜利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战前,国共双方在军事实力上不分伯仲。国民党部队约有80万人,其中包括“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第18军。主要指挥员黄百韬、杜聿明、黄维均为抗战名将,手下将士训练有素,大部分为美械装备,颇具战斗力。

解放军方面主要是华东和中原野战军,约60万人。与国军相比,我军在重型火炮、坦克和飞机等方面劣势明显。指挥员层面,无论是总前委的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还是各纵队领导陈赓、陈锡联、秦基伟等,也都身经百战。

不过,另一支生力军的加入,改变了这种均势,胜利的天平倾向中共。这就是由解放区老百姓组成的支前大军。

淮海战役,上阵民工达543万人,他们推着88万辆小推车,力挺60万解放军战士。换言之,是每一个战士背后,都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战,而对面的国军却没有这么多帮手。这些民工用挑子、担架、小车和大车这些原始的运输工具运粮食、运弹药、运伤员,在战役期间构建了一条条从前线到后方完整的运输链。

实际上,不光是淮海战役,之前的辽沈战役和同期进行的平津战役,包括之后解放全中国的诸多战役中,支前民工一直是解放军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迸发出的战斗力是惊人的。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只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能打倒一切来犯之敌。

知识链接: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是军队组织实施物资经费供应、医疗救护、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专业勤务保障的总称。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工业发展,使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兵器不断出现,给战争带来规模扩大、战场广阔、物资消耗巨大、装备损坏与人员伤亡率提高的特点。因此,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后勤保障作为军事后勤的中心工作,作用在于运用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保障武装力量作战、建设的需要,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各项军事任务的完成。

作者:周峰

初审、一校:胡慧亭

复审、二校:孙世奇

终审、三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