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聚餐总担心被传染甲肝,生蚝、凉拌菜还能吃吗?”“家人确诊甲肝后,餐具消毒怎么做才彻底?” “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
夏季是甲肝高发季,随着气温升高,生腌海鲜、凉拌菜等“清凉美食”成为餐桌常客,但这类食物若处理不当,极易成为甲肝病毒的传播媒介。湖南省肿瘤医院张乐蒙医师,解析甲肝预防的科学原理与实践方法,筑牢健康防线。
一、甲肝病毒为何“偏爱”夏季?从病毒特性到传播链的深度解析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顽强”的病原体,其外层蛋白质外壳赋予它超强生存能力:在常温下可存活数月,在贝壳类生物的消化道内甚至能存活数年。夏季高温虽能加速多数病毒灭活,但HAV却能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防线。
“粪-口传播”的隐蔽性。甲肝患者的粪便中可排出数以亿计的病毒颗粒,若污染水源、食物或餐具,健康人接触后未彻底洗手即进食,病毒便会通过口腔侵入消化道。例如,2024年某沿海城市因生蚝养殖区受污水污染,导致200余人集体感染,根源正是生蚝滤食水中病毒后富集于体内。
夏季饮食风险的叠加效应,生腌虾蟹、凉拌菜等未高温灭菌的食物,若原料被污染,病毒可直接进入人体。共用餐具、未分餐的饮食习惯,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夏季苍蝇密度升高,其体表可携带HAV,污染食物后传播。此外,高温导致人体代谢加快、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更易突破黏膜屏障引发感染。
二、预防甲肝的“黄金三角”:疫苗、卫生、免疫力
(一)疫苗接种:构建主动防御屏障
甲肝疫苗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均通过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阻断病毒黏附至肝细胞。研究显示,接种灭活疫苗后10年,抗体阳性率仍达90%以上。高危人群优先接种:食品从业人员、医务人员、慢性肝病患者、儿童及老年人。接种程序:灭活疫苗需接种2剂,间隔6-12个月;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即可。特殊情况:孕妇、免疫缺陷者建议选择灭活疫苗。
(二)饮食卫生:切断病毒传播链
HAV在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但低温或酸性环境(如生腌汁)可延长其存活时间。海鲜需煮至外壳张开后再煮3~5分钟;凉拌菜建议焯水后拌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唾液接触公共餐具;不饮用生水,旅行时选择瓶装水或煮沸水。
(三)免疫力提升:打造内在防护网
肠道黏膜免疫是抵御HAV的第一道防线,肠道菌群平衡可增强黏膜屏障功能。每日摄入500g蔬菜、200g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免疫细胞活性。23:00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免疫细胞数量下降。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提升NK细胞杀伤能力。
三、突发情况应对指南:从疑似感染到家庭消毒
(一)疑似感染:早识别、早隔离。若出现发热、乏力、恶心、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饮食史。甲肝患者从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需单独使用餐具、卧室,排泄物用漂白粉(有效氯5%)消毒2小时后再排放。
(二)家庭消毒:科学操作,有效阻断二次传播。可将物品煮沸15分钟,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进行消毒。对于门把手、桌面等日常高频接触区域,可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卫生间需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拖地清洁;患者的衣物要单独清洗,清洗时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以确保消毒效果。
“勤洗手,食熟透;生海鲜,要忌口;高风险,打疫苗;护全家,乐逍遥。”甲肝虽可防可控,但需从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夏季享受美食的同时,切记“舌尖上的安全”离不开科学预防。
初审: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