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治疗领域,胰岛素常常引发患者诸多困惑与担忧,仿佛它是一头让人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聚焦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常见误区,专访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代理护士长、主管护师张文颖与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护师赵亚南。两位专业人士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拨开胰岛素认知的迷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被“吓”到的张阿姨
赵亚南护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60 岁的张阿姨体检查出血糖高达 30.5mmol/L,医生建议打胰岛素。这一建议让张阿姨瞬间慌了神,脑海中不断浮现“听说打了胰岛素就上瘾,一辈子戒不掉”“邻居老王打了胰岛素,眼睛都看不清了”等念头。吓得她赶忙回家,先是向七大姑八大姨打电话咨询,又求助网络医生,四处搜寻偏方,像吃苦瓜、苦荞麦、醋泡黑豆等。结果血糖如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不到半年就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夜尿频繁等症状,整个人没了精气神。
张文颖护士长表示,张阿姨的担忧并非个例,90%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过类似顾虑。那么,胰岛素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洪水猛兽”呢?
身体里的“快递小哥”
赵亚南护师形象地将胰岛素比作超敬业的“快递小哥”。我们吃进去的米饭、水果,最终会转化为葡萄糖,这些葡萄糖是细胞工作的“燃料”。胰岛素的任务就是把血液里的葡萄糖“打包送货”,运到细胞里。然而,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出了问题,要么是胰岛素“快递小哥”数量不足,要么是“送货路线”受阻,导致葡萄糖在血液里“迷路”,血糖升高。
那么,哪些人需要胰岛素帮忙呢?
1 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的胰腺“罢工”了,基本不生产胰岛素,就像城市停电,必须依赖外援供电。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靠吃药和生活调整即可,但随着病程发展,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减弱,就像快递小哥累得跑不动,这时就需要补充胰岛素来“加班”。
特殊情况:比如孕期糖尿病、严重感染、手术前后,身体对胰岛素需求大增,也得临时“请外援”。
打胰岛素真的会上瘾吗?
针对这一常见疑问,张文颖护士长明确表示,这绝对是谣言!胰岛素是人体本身就有的物质,并非毒品。很多人觉得“打了就停不下来”,其实是因为病情需要。就像高血压患者要长期吃降压药,糖尿病严重时,补充胰岛素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等血糖控制稳定,胰岛功能恢复一些,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方案,不少人用一段时间后就能换回口服药,甚至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就能完美控制血糖水平。这就好比请了个临时保姆,孩子长大了自然不需要一直雇着。
打针不慌,轻松拿捏
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恐惧,赵亚南护师给出了贴心建议:
1.别怕针头:现在的胰岛素针头细得像头发丝,扎进去基本没感觉。如果实在害怕,可以试试“快狠准”的手法,新手多练几次就能解锁“无痛扎针”成就。
2. 轮换注射部位:肚子、大腿、上臂都能打,但别在一个地方反复扎,就像不能总在同一块田地里种菜,得给皮肤“休养生息”的机会。
3. 随身携带“救命小助手”:出门别忘带胰岛素和血糖仪,包里备点糖果。万一出现头晕、手抖等低血糖症状,赶紧吃颗糖,症状很快就会缓解。
别被伪科学带偏
谣言 1:胰岛素会让人变胖
张文颖护士长指出,确实有部分人打完胰岛素体重会增加,但这并非胰岛素的错。很多人确诊糖尿病后,因怕血糖高一直饿着肚子。打了胰岛素,血糖稳定了,食欲恢复,吃得多动得少,自然就胖了。正确做法是:一边打胰岛素,一边管住嘴迈开腿,该吃的营养不能少,但要控制量。可以把打胰岛素当成重新规划健康生活的契机,说不定还能趁机练出马甲线!
谣言 2:打胰岛素说明病没救了
张文颖护士长强调,恰恰相反!及时使用胰岛素能保护胰岛功能,就像给快报废的发动机加润滑油。美国糖尿病协会研究显示,早期强化治疗能显著延缓并发症发生。
听完两位专业人士的讲解,你还觉得胰岛素是洪水猛兽吗?它更像一位默默守护的“健康保镖”。如果你或家人正犹豫是否使用胰岛素,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毕竟,比起听信谣言,相信科学才能让我们活得更潇洒!
初审: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