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骄阳似火,暑气蒸腾,人体在享受夏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健康挑战。中医认为,夏季气候特点与人体脏腑功能紧密相连,做好祛湿、养心、防暑热这三大关键,方能安然度夏。
一、夏日祛湿,排出身体“沉重感”
夏季多雨潮湿,加上人们贪凉饮冷,如频繁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导致湿气极易侵入人体。湿邪重浊黏滞,一旦入侵,会让人出现身体困重、四肢酸楚、头如裹布、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状。
中医祛湿方法多样。饮食上,可选择薏米、芡实、茯苓、冬瓜等利水渗湿的食材。薏米红豆粥便是经典的祛湿食疗方,薏米性凉,利水渗湿,红豆利水消肿,二者搭配,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茯苓饼也是不错的选择,茯苓健脾祛湿,做成糕点口感宜人,老少皆宜。
穴位按摩同样能辅助祛湿。阴陵泉穴是脾经合穴,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每天早晚用拇指按揉此穴10 - 15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可健脾利湿。此外,足三里穴也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它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揉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运化水湿的能力。
艾灸也是夏季祛湿的有效手段。选取足三里、丰隆、关元等穴位,通过艾条的温热刺激,激发经络之气,起到温阳化湿的作用 。
二、夏日养心,让心脏“清凉一夏”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与心相应,此时心脏负担加重,养心尤为重要。暑热易扰动心神,使人出现心烦、失眠、心悸等症状。而且,夏季出汗过多,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伤心气心血。
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黄帝内经》提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通过练习书法、绘画、听舒缓音乐等方式平静心绪。
饮食上,可多吃红色养心食物。如红枣,富含维生素和铁元素,能补气血、养心安神;西红柿,富含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心脏;莲子心味苦性寒,有清心火的功效,取3 - 5克莲子心泡水饮用,能缓解心烦、失眠等症状。但需注意,莲子心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饮。
此外,中午适当小憩也是养心的好方法。午时是心经当令之时,短暂的午睡可养心安神,补充体力,让下午精力充沛。
三、夏日防暑热,远离“暑气侵袭”
夏季气温高,防暑热是重中之重。暑热之邪伤人迅速,轻则出现头晕、口渴、多汗等中暑先兆症状,重则导致中暑,出现发热、昏迷等严重情况。
中医防暑强调内外兼顾。外出时,可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衣着宜选择宽松、透气的棉麻材质,利于散热。
饮食上,可制作一些防暑饮品。酸梅汤是传统的消暑佳饮,乌梅、山楂、甘草等熬制而成,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敛肺涩肠。绿豆汤也是经典之选,绿豆性凉,清热解毒,煮至绿豆开花,喝汤吃豆,既能防暑,又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矿物质。
穴位防暑也有一定效果。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的大穴,用清凉油涂抹大椎穴并轻轻按摩,可起到清热解表的作用。此外,十宣穴位于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当出现中暑先兆时,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放血,能快速缓解症状 。
总之,夏季养生要把握祛湿、养心、防暑热这三大关键,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合理饮食、穴位按摩、情志调节等方式,顺应夏季的气候特点,调节身体状态,才能健康舒适地度过炎炎夏日。
初审: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