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许多癌症已从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不治之症”,逐渐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然而,大众对癌症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效果。近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就癌症防治的相关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主管护师杜惠梅。
一、厘清热点
1.癌症会遗传吗?家人患病,我该怎么办?
约5%~10%的癌症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如乳腺癌、卵巢癌、胃结直肠癌等)。若直系亲属患癌,建议从健康的饮食和生活规律做起,并且进行规律的防癌筛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评估风险,以减少癌症发生的概率,如不能避免,也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2.如何早期发现癌症?
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推荐50岁以上吸烟者每年一次)。
乳腺癌:乳腺超声+钼靶检查(40岁以上女性每年一次)。
胃结直肠癌:大便+胃肠镜检查(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3年一次)。
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80%以上,定期体检是关键。
3.癌症能预防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可防可治。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目标是防止癌症的发生。主要策略:戒烟限酒、控制肥胖、接种HPV疫苗(防宫颈癌)、乙肝疫苗(防肝癌);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主要策略:重视常规体检,在常规就医或体检中,听从医生给予的个体风险因素评估建议,进行针对性检查或建议。了解常见癌症的警示信号(如不明原因肿块、持续咳嗽、异常出血、排便习惯改变、体重莫名下降等),及时就医。三级预防(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目标是 对已确诊的癌症患者进行规范治疗、防止复发转移、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减轻癌症及其治疗带来的痛苦和后果,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4.靶向药和免疫治疗是“神药”吗?
靶向药需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肺癌EGFR突变),需检测后使用;免疫治疗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抗癌,但对部分患者无效。二者并非万能,需医生评估。
二、击破谣言
1.误区:查出癌症等于“判死刑”。
真相:早期癌症(如甲状腺癌、乳腺癌)五年生存率超90%。即便晚期,部分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长期生存,根据科学的治疗也可以实现“带瘤生存”。
2.误区:手术/放化疗会加速死亡,不如不治。
真相:手术、放疗和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三大基石。例如,早期胃癌手术治愈率超90%;放疗可精准杀灭局部癌症;化疗能控制全身转移。治疗副作用可通过药物缓解,切勿因恐惧放弃治疗。
3.误区:吃“偏方”能替代正规治疗。
真相:没有任何偏方能治愈癌症。临床中常见患者因迷信偏方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一定去正规医院治疗。
4.误区:癌症切除了就彻底治愈,不用复查。
真相:术后1~2年是复发高峰期,需严格遵医嘱复查。例如,肠癌患者术后每3~6个月需查癌症标志物、CT和肠镜等。
三、解答临床难题
1.体检癌症标志物升高,是得癌了吗?
癌症标志物(如CEA、CA199)受炎症、吸烟等因素影响,轻度升高不一定患癌,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判断。一定要及时就医,若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需警惕癌症的发生。
2.PET-CT是查癌症的“金标准”吗?
PET-CT可发现全身转移灶,但价格高且存在假阳性/阴性,通常用于分期或复发评估,不推荐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具体根据医生评估进行检查。
3.靶向药耐药后还有办法吗?
耐药后可通过基因检测寻找新突变,更换新一代靶向药或联合其他治疗,目前靶向治疗药物日新月异,新药层出不穷,如有需要可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例如,肺癌EGFR突变患者耐药后,约50%可检测到T790M突变,改用奥希替尼有效。
四、癌症康复期:科学管理,回归生活
1.营养支持:避免盲目“忌口”,保证蛋白质(鱼、蛋、豆类)和维生素摄入。
2.运动康复:每周150分钟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复发风险。
3.心理疏导:焦虑抑郁常见,可通过心理咨询、患者互助小组改善情绪,获得家庭支持。
杜惠梅护师最后提醒,癌症防治的核心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面对癌症,大家不用恐慌,更不要被谣言误导。科学认知、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是战胜癌症的有力武器。请记住:癌症≠绝症,生命永远值得全力以赴。
初审: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