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有影去有踪
在台风来临之前人们得赶紧撤离,就需要有台风预报。台风在何时、何地生成,将要沿着什么路径前行,风力会达几级,都要全程掌握。
一个初始的热带气流小小的扰动,最后发展成为破坏力巨大的台风,平均需要5天时间。在整个渐渐变强的过程中,台风路径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非常难测。但随着氣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台风预报设备从无到有,现在已经能比较精确地预报台风了。
首先,遥感卫星捕风。台风本来是风,它是无形的。台风能驱动云彩,云彩的形状通常是台风存在的客观证据。当然,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台风驱动云彩形成的云图。观察台风云图的任务,现在已经交给了遥感卫星。卫星从太空俯看地球,一旦发现气旋云团,就会立即预警。我们看天气预报时,有时会看到遥感卫星拍摄的气旋云团。这种云团呈现旋转状,是被台风驱动后的形态,其中心的无云区称为台风眼。台风眼形态越清晰越饱满,说明台风风力就越强。卫星云图不但能捕捉到台风的中心位置,还能通过云团形状预测台风强度。
其次,海陆“侦察兵”捉影。台风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生成和移动会引起全球风力系统的变化。因为台风无非就是一团气流,而全球的气流是相通的,所以一次台风会牵动全球气流变化,只不过许多变化非常小,不容易感觉到。如果人们能掌握台风对全球气流引起的变化,就能通过这些数据对台风有更加精确的预测。为了收集台风导致的全球气流变化数据,人们在海岸、海岛、钻井平台、大型船只、海面浮标上装载了大量的气流变化探测器。这些探测器的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就是无数的“气流侦察兵”,随时将收集到的气流数据输送到大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快速分析这些气流数据,就可以获得隐藏在其中的台风踪影。
最后,人工智能预报。以前预测台风路径主要靠人工分析,结果预测准确率比较低。人工预测是无法摸透台风脾气的,所以以前对台风路径误判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解决人工预测台风路径不准确的问题,人工智能系统派上了大用场。现在,我国采用“基于神经元网络的台风强度预报计算方法”来预测台风路径。这个名称是专业术语,比较难懂,通俗地解释,它就是一个有学习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它在预测台风的过程中会边预测边学习,不断提升认识台风的智能水平,比人脑分析要厉害得多。拥有台风路径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台风路径预测方面,已经大大超过人工分析,台风无论吹向哪里,人工智能系统总能提前猜出台风的去向,然后向人类快速反馈台风路径。有了人工智能系统,台风就不再那么难以预报了。
我国的气象卫星统称“风云家族”,从风云一号升级到风云四号,名声在外。目前有超过2500个国内用户及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与利用风云卫星资料。风云系列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卫星。
古代没有先进的预报仪器,人们预测台风的方法有些神奇。比如人们会用“听吼声”的方式来预测台风:每次台风来临前,海边会有吼声,吼声越大,台风越临近;吼声变小,则说明台风渐渐远去。浙江舟山群岛有一个面临大海的岩洞,在台风来临前,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当地人凭借这个预测台风,感觉效果还不错。
初审:成自来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