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第二课堂 > 正文

送给上初中后成绩下降者的“自救锦囊”

2024-12-17 00:00 作者: 佚名 来源: 11213 次阅读

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有两个变化:

一是学科上的内容增加,老师教学节奏加快;二是学习方法和技巧上的转换。

很多在小学通过背诵记忆就能快速掌握的知识,到了初中,会发现作用根本不大,因为初中更重视理性思维,这也是导致很多同学表示自己小学时成绩不错,但到了初中却感觉很吃力、跟不上的原因之一。

那么,一些同学上初中后成绩突然大幅退步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我们总结出成绩变差的八大原因:

小学阶段,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相对简单,而且大部分知识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消化,课后作业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巩固、拓展的作用。

初中各学科的学习更注重联系,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做作业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没有系统化就很难有头绪,做题耗费的时间自然就会增加。

所以对初中生而言,课堂上要多听老师的讲解思路,课后多思考、复习,理清思路,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今后进入初三年级的中考复习,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不少同学求胜心切,希望将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都能学得面面俱到,结果样样都抓,样样没有抓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应该说每门学科的作业布置,都是结合课程重点来的,有基础题,当然也有提高题。有些题目可以选择不做,作业贵在精而不在多,剩下的时间可以放在重点学科上来进行突破,也可以多思考,做到做作业不仅高效,而且高质量。

进入初中,学科增多了,自然作业也会增多。许多同学漫无目的地做题,最基本的东西还是学得模糊,没有过关,经过大量做题以后,反而巩固或者默认了某种不正确的认识,自己却没有发现。

说得直白一点儿,初中日常的学习是为中考打基础做准备的,而近几年中考越来越注重在基础之上考查同学们的能力,只有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题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在日常做作业的过程当中,要多做基础题,由基础题再到提高题,然后到难题,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解题的能力。

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适当的课外辅导练习也是必要的,最好每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试题练习,以强化课后作业的效果。

有不少初中学生表示很苦恼,“我每回做作业都很认真,可是成绩还是上不去”,这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高效做作业的三步骤: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面前的问题;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作业之后要回顾和反思,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第三步是“归”,就是将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回归到书本上去。

如果能完全按照这三步来进行,上课时结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多想多问,课后做好配套练习,有不明白的及时记录、发问、解决,就不怕学不好、学不会。

不少初中生存在这样的误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还处在小学的学习模式当中,对初中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概念。

他们认为上完课、作业完成就万事大吉了,这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下次上课老师还是会再讲到,即使不讲,多做做同类题型也就能掌握方法,因而忽视日常的归纳总结。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初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灌输记忆。

以往在小学,很少有针对知识点的延伸拓展,但在初中,这样的延伸拓展内容有很多。

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认为自己懂了为止。一旦自己认为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程就戛然而止了。

(1)没懂自认为懂了,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

大多数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以后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以至于不在课堂上适当记录笔记,晚上不再复习当天上课的内容……

他们自认为自己上课是听懂了的,没懂自认为懂了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有一部分同学,他们会承认自己不会,他们的学习第一次往往以失败告终,但如果没有补救的措施,没听懂课堂知识,就会造成以后的课都听不懂。

(2)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的台阶作为学懂的话,只要不达到第十层台阶,任何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

成功的路上尽是学习的“失败者”,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们停下来了,在没有充分学懂的时候,学习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上风。

这样,当时认为学懂的知识,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考试的时候考不出好成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现象,拒绝继续深入学习,存在浮躁的问题。

有一部分学生做作业或考试时没有仔细审题,就急于动手解题,经常在题目没看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失败的人都会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会想,下一次一定更成功。但下一次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要停在当下,不要急着往前走。

拿到题目的时候,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边审题边思考:

这个题目考查什么知识点?

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

有什么隐含条件?

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题目?

搞清楚这些问题再做题,更能提高做题效率!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考试时遇到自认为会做的题目,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也得不到满分。

这其实是浮躁造成的,静下心来看书,应分以下两种情景:

(1)课前看书,目的就是寻找课堂学习的问题

预习时先要想一想:我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自己来个预测。

课本上为什么要编写这些内容?接下来学习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查一查自己继续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识的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

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先记下,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2)课后看书,通过课堂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新问题

复习时先要想一想:

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

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

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学的内容有逻辑有规律地罗列出来?

对应有哪些典型例题?

初审:成自来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
头条推荐
2025中国航天日(湖南)科普周在南岳启幕